2012年8月8日 星期三

女朋友,男朋友,GF*BF

說不出口的,才最揪心。


接下來的東西當然有雷,不過,雷不雷不會影響你看這部片子的感受。這片,強是強在演員在畫面裡真情流露的瞬間,而不是導演或剪接將那些畫面重製過後的這個,你稱之為電影的東西。雷不雷,真的不影響。


看完電影的朋友們,不知道會不會跟我一樣想問這個問題:阿良到底是懷著什麼心情對待林美寶的?面對一段無法回應的愛,阿良在學生時代時默默地成全了她,看著她投入另一個懷抱。面對一個愛著自己的女孩,躺在自己所愛的的男孩的懷中,阿良到底是怎麼想的?從高中時代,一直這群朋友上了台北,即將投身學運之前,場景一直的變,而阿良的性向,也在漸漸地導演揭開的面紗中,向著螢幕前觀眾出櫃了。於是,我們瞭解到,所謂的『一個愛我的,和一個我愛的』,應驗在阿良身上的,是一段構築在友誼之上的,無解難題。

阿良的課題是壓抑虧欠,那我們最愛的美寶呢?我想,她對阿良的愛是絕對的,不可逆的那種,因此,即便阿良在泳池邊對她出櫃了,她除了繼續把最美最真的愛保留給他以外,別無他法。很多時候,當我們愛的人向我們表明並不能如我們所願的回應我們的愛,在那個被拒絕的當下,我們心底通常不是失望,憎恨,而是那些不能被滿足的愛像要衝破胸口一樣的瞬間佔領我們每一個思緒。

美寶的愛是不可能被滿足的,但那從小開始積累的,像青梅竹馬一樣清純的,單方面的意念卻不可能因此被一筆勾銷。於是,她就像大多數的你我所做一樣,把最愛的那位,深藏在心底最深的地方。然後選擇任何一個『可接受』的他,虛擬些愛情出來。但那終究不是愛情最原始的模樣,不是最危險,也最的那種。這樣的四不象之愛,也讓原本奔放而活力四射的美寶最後,甘於成為另一段關係的附庸角色,成為一個家庭的小三。

這當然是導演編劇的一廂情願,這世上大多數的人,最後長相廝守的那位也不是自己的最愛,但,這其中,落魄到當小三的又有多少?

電影裡面,這四散的線該如何收尾呢?我覺得答案就在一開始,阿良對著教官說:『我是這兩個女孩的父親』,這兩個女孩其實是美寶阿仁所生的。我想,阿良願意收養這兩個女孩,並自居為父親,除了虧欠,應該還有更多的東西。畢竟,這兩個小孩是『我愛的』和『愛我的』所生的,如果撇開人類社會千萬年傳承下來的二元愛情觀,而將『阿良,美寶,阿仁』視為一段三元的愛情關係,那阿良,的確有這個資格,在美寶,阿仁相繼離開之後,肩負起這兩個女孩父親的責任。


這部片子的畫面很美,主配角的演出都很稱職,相當搶眼的是男主角阿良(張孝全飾)和男配角許神龍(張書豪飾),尤其是張書豪在片中同志結婚趴裡頭,幫美寶和阿良搓湯圓的那段,真的是娘娘腔界的超級經典。至於阿良,劇本加諸在這個角色上的重量本來就不輕,而張孝全的演出相當內斂,沈穩,卻又充滿力道,經過這部片,我對張孝全整個改觀。不過可能因為成本的關係或是片長的限制,片子裡頭一些重要的轉折都沒有很明顯的點出來,比方說,我是回到家裡才知道原來美寶是當小三,所以在片子到後頭的時候,我有很長的一段時間都是一頭霧水的,只能靠演員的表情和肢體動作感受劇情。

原本看預告片,一直以為這是一部探討台灣解嚴前學運的片子,想不到是一部道地的愛情片,學運的部分在片子後頭就甚少著墨了,而片中,當年參與學運的熱血青年也在權力的腐化下墮落了,算是給現在台灣不管是藍是綠的觀眾各有各的臺階下。


回到家後,一直想著如果阿良給梁朝偉演,而阿仁由張國榮演出,那該是怎樣的光景,光想到張國榮在阿飛正傳裡那風流樣,就不知道能給這片裡的阿仁加上多少的說服力。至於桂綸鎂,我想,以阿宅的私心來說,她還是這片不可替換的一員。

2012年8月2日 星期四

給,『反』反旺中的台灣朋友們

故事是從一篇臉書文開始,是一位住在台灣,為下一代感到擔心的媽媽寫的。文章非常有感染力,在論述的中間也不停地和生活中的所見所聞相聯結,就類似媽媽在試著替幼兒將一些抽象觀念與實物建立連結時所用的描述方式。許多人看得心有慼慼焉就轉貼了。

當然引來不少人的回應,其中不少『安安』『好感動,借分享』等等的隻字片語,同時也有很多的批評,質疑『反旺中』的正當性與必要性。我第一個反應當然是『好奇花惹發』,想跟著在下面留言湊熱鬧,可惜因為沒權限而作罷。

稍微整理一下這些人反對的說詞,還有我針對這些說詞的想法:

  • 商人有花錢買東西的自由,旁人無從干涉
每次當美國有槍擊案件時,槍支管制的議題就又會浮上台面。今天,如果支持槍支買賣自由的人是用『我有錢就可以買任何東西』來當作主要的說法,那一定會有人以『人身安全』的重要性來反擊。『言論自由』絕對是民主制度的命脈,而『媒體壟斷』對言論自由的影響力,絕對不亞於『武器』對人體的威脅性。
  • 只要NCC嚴格限制頻道規劃,就可以解決可能的媒體獨裁問題。
今天蔡衍明都可以在和NCC開完會後,對NCC發表的聲明翻臉不認賬了,竟然還有人覺得可以靠NCC去制衡蔡董。另外,你覺得像『頻道規劃』這種認定範圍如此廣泛,執行方式如此困難的方式可靠嗎?為什麼不試著在源頭解決問題?
  • 網路時代不可能發生言論鉗制的問題。
這我不知道說過幾遍了,如果在台灣,『網路』是主流媒體,那蔡女士就不會在今年的1/14號落選了。在那篇文章的某位網友回文裡頭,有提到一個數據,節錄原文如下:
根據尼爾森調查的2011年媒體接觸率來看,網路影響力的確逐漸提高,但觸角最廣泛的媒體仍然是電視(91.1%)、其次為網路(52.7%)和報紙(40.6%)
  • 旺中的打壓有用嗎?這次他們對黃國昌以及陳為廷的攻擊不就造成了反效果?
在網路上的確可能造成了反效果,其他的我可不敢保證。你有去問過你阿罵,或是隔壁不用網路的那些年長的三姑六婆嗎?旺中的目標群不是使用網路而且睿智的你們,而是那些逐漸被時代遺忘,但手中仍然握有投票權的那些人。
  • 你們是不是自由時報或是壹傳媒派來的阿? 幹嘛那麼討厭人家的蔡董?
這絕對是旺中集團最希望營造出來的一種氣氛。前兩天,旺中集團主要攻擊目標之一陳為廷同學才剛被抹而已。與其說旺中正在分化可能的對抗勢力,不如說它正在拉攏它的盟友。而不可否認的,『自由時報』和『壹傳媒』的確也在『反旺中』的行列之中(這兩個東西的形象也好不到哪去,嘆)。我只能保證,我個人絕對跟這兩家媒體沒有關係(你一點都不重要吧笨蛋

其它還有不少情緒性的針對性回文,我就不浪費時間一一回覆了,最近台灣政治圈裡圈外的是非很多,大多也落幕的不是很漂亮(美牛,王家,證所稅,旺中案),而且,和『不統,不獨,不武』不一樣的是,台灣最近其實很快速的在經濟上,政治上,甚至文化上走上傾中的道路。有人注意到吳伯雄日前在中國的『國共會談』上的好表現嗎?(連結是自由時報的,沒辦法,沒找到別的媒體願意報導這件事情)。你們覺得這是意外,還是意料中事?

值得慶幸的是,我們也在這些事件中,看到台灣慢慢凝聚起來的一股力量,這股力量充滿熱情,歡迎批判,勇於挑戰當權者,並且在行動中拒絕被輕易地貼上標籤,希望能在過程中,吸取更多游離於藍綠之間的民主能量。之前參加反核遊行,就發現政黨其實不是遊行的主力。我想,這才符合那種更進步的民主思維:民主並不是教導民眾一味的依賴政府,政黨來處理眾人的事情,而是透過各種方式,強化『個人』對政治參與的意願,簡化『個人』參與政事的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