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3日 星期六

群體決策模式,從野草莓學運和直接民主談起

不久前,去哲學星期五連結(以下簡稱哲五)聽了一場座談會,題目是:『向學生致敬』連結。那時候,正是中國力量開始大張舞爪的日子,整個台灣社會都因為旺旺的『中嘉併購案』而沸沸揚揚。在那段時間,由民間組織起來的抗爭力量裡,有一群學生相當出風頭(想來也是情勢所逼),於是哲五的主辦單位便邀請了這群學生裡的幾位核心人物,在某個禮拜五晚上,到幕哲咖啡館紹北店的地下室跟一群粉絲見面。

座談會是讓這些學生一個接著一個的以口述的方式來進行,到了尾聲,主持人對與會民眾開放了幾個問題。其中一個問題,由兩位參加過野草莓學運的學生提出,詢問著台上的幾位也是學生的朋友,在經歷過野草莓學運,以『直接民主』為主要決策模式的災難後,最近這幾次的運動有沒有哪些改變的地方。

其中一個台上的朋友回了一個這樣有趣的名詞:『邊界明確的多層次賦權民主來源

在臺下聽衆提問的時候,我立刻發覺這是一個相當核心的問題,不只是針對幾次的社會運動而言,甚至對這個社會對政治的冷感,反感,或是無感的現象,都有著相當根本的影響。而在那個當下,我認為,關鍵在『組織節點的流動性』。

要說得清楚,又得從這跳開,從群體決策(group decision making)談起了。

個人作關於自身的決策,頂多腦中的小天使,小惡魔打一架就好了。兩人的一起做決策就稍微複雜些,得進行一些『異中求同』的妥協動作。效率上當然是比小天使小惡魔打一架稍微低些。

那,10人以上的決策呢?
100人,1000人,甚至一整個國家的人,該如何做出決策?

一個最極端的狀況,就是每個人都有發言的機會,並有權力在公開的場合向所有其他的人尋求認同。這樣的方式,能確保每一個人的聲音都能被平等地聽見,但是很明顯的,決策產生的時間,會隨著人數上昇呈現指數性的拉長,效率上顯然不能被接受。

這樣的決策模式,被稱為直接民主,在台灣,最為人熟悉的就是『全民公投』這個名詞了,而野草莓學運當時,也堅持以『直接民主』作為主要的決策模式來源

和這樣的模式相對應的,就是所謂的『代議制度』,其運作的模式是由群眾各自選出和自身理念相近的代理人,由代理人之間去作協商的動作。在台灣,相對應的概念就是『立法委員』,他們是由人民直選出來的代表,負責訂定規範國家運作的法律。

這樣的做法,在效率上來說實際的多。而一般人民選出各自代理人的動作,便被稱為『賦權』,代表的是人民將權力交由『代理人』執行。

當過了一段時間後,發現代理人和自己的理念漸行漸遠以後,一般人民有辦法將交出去的權力收回嗎?由於資源上的限制,這樣『重新賦權』的動作無法被立即的,依照每個人不同時間的需求去執行。而是每隔一段時間,全體一起進行『重新賦權』的動作。

這樣的限制會造成多嚴重的後果?

由於代理人代表著相當大的權力,而不管在哪個時期的人類社會,『力』和『利』是等價的。而代理人手中握著龐大的權利,也順便掌握了群體社會中很重要的發言權和曝光率,進而增加自己下次連任代理人的機會。這樣的現象不需要數據,你我身邊都是一堆不停連任的立法委員。

意義上,這代表了什麼?代表了一但人民將權力交到代理人的手中,代理人基本上就不受控制,而可以為所欲為了。不管是在『極權國家』還是『民主社會』,這樣的案例不停地發生着,撇開台灣阿扁,和一卡車貪污的民意代表的例子不談,義大利那兒也不遑多讓來源。順帶一提,政府資訊的不透明更增加了代理人胡搞瞎搞的方便性,這也是為什麼最近Open Data越來越被重視的原因。

除了代理人會因為這樣的限制得利之外,一般人民也會因為權力交出後,對於實際政策訂定毫無參與的機會。沒有參與感的結果就是漸漸地對政治失去興趣,甚至反感。


關鍵在哪?一個可能的切入點,就是一般人民能『隨時』收回權力的可能性。這樣的方式在以前因為資源的限制而無法實現。現在,藉著網路的發達而有了可能。幾年前,一個新的名詞出現:liquid democracy,流動式民主,和這名詞常連帶出現的是adhocracy(變形蟲組織)。

差別在哪?相較於『代議制』的兩階段決策:
  • 第一階段:由一般人民投票選出代理人。
  • 第二階段:由代理人透過投票,或是協商的方式來決策。
『流動式民主』強調的是所有人都能直接投票來決策,所有的提案都必須有一定比例的人投票才能通過。對於比較沒有時間(懶)去研究比較各個提案的人,可以選擇性的將自身的權利委任給某人,由某人代為執行他的權力。

換句話說,每個在『流動式民主』下運作的個人對於群體決策都有以下的介入方式:
  • 直接參與議題的決策,或是...
  • 將自身的權力委任給他人
權力由個人一層一層,動態的委任,或是由個人以分子的形式直接參與,建構出整個群體的流動性結構,這也是『流動式民主』的核心精神。而隨著網路的發展,『流動式民主』可以被以下的方式強化:
  • 『被委任人』的一舉一動相對於『委任人』是100%的透明,透過網路,這樣資訊的傳播並不是難事。
  • 『委任』的動作能隨時被取消。而『被委任人』所代表的權力能被即時的計算出來。這樣的機制在現在已經不屬於火箭科學的範疇。
  • 網路越來越普及,降低一般人參與的門檻。
對於這樣有趣的概念,軟體世界也作出了不少積極的回應,比較代表性的有:
  • liquidFeedback:有名的海盜黨國際就是用這套軟體來運作他們黨內的決策機制。是一套open-source軟體,可以下載回家自己架。
  • adhocracy.de:類似的軟體,不過是以saas模式運行,不用自己架。可惜主要操作界面是德文(應該是吧!?),摸了半天不得其門而入。
這些軟體都已經把『流動式民主』的基本功能:『委任投票』(delegate-voting)實作的都差不多了,但現階段,我覺得還有一些機制能再修改,或是補強,或是整個概念翻掉重新設計,這些都是可能的。但限於篇幅就留待後話了。

這樣的概念只限於政治嗎?我一點也不這麼覺得,小至一群酒肉朋友,一個家庭,大至一間公司,只要是一群人正在尋找某種機制來運作出決策,就能考慮嘗試以這樣的方式進行。至於怎樣才是best practice,由於現實生活中實際運作的例子太少,目前還沒個定論。

在那個還在『君權神授』的年代,『民主制度』對那時代的人民只是遙不可及的夢想。但今天,『民主+代議』已經成為顯學了。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的缺點也跟著慢慢浮現。是不是還有別種可能呢?我想,這會是個很有趣,而且很有意義的議題。目前看來,liquid democracy是我心中的最接近人類下一踏步的答案。

2013年2月7日 星期四

全國關廠工人連線臥軌事件整理

1996-1998
聯福製衣、福昌紡織電子、耀元電子、興利紙業、東菱電子、太中工業等工廠惡性倒閉,並積欠大批工人資遣費及退休金。來源

1996-12-20
這群老先生,老太太的臥軌抗議初體驗(我內心是很悲憤的,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就是很想搞笑來源

1997
當年的勞委會訂定『關廠歇業經濟困難勞工紓困補貼實施計畫』,並口頭答應『代位求償』解釋陳菊時任勞委會主委(2000年5月~2005年9月)苦勞網對陳菊的抱怨文

1997-12-01
首批貸款開始發放,人數1105人,金額新台幣4億4,499萬4,495元來源
平均每人領走40萬2710元。(我猜當初貸款兩字應該是超小字印刷

20??-??-??
勞委會宣稱監察院已發出糾正案,要求勞委會追繳貸款。
監察委員尹祚芊表示:印象中沒有這個糾正案來源

小弟從監察院的網站上查詢,也沒有找到相關資料:
  • http://pnn.pts.org.tw/main/?p=45631
  • 查詢年份:97~102,案由關鍵字:『勞』
有興趣的網友可以幫忙翻找一下。

2012-06-??
勞委會自六月開始委託律師開始向勞工追討貸款。
P.S. 債權到期日應該是2012-12-01(15年)

2012-06-04
勞委會夜宿,第一波抗議行動。夜宿勞委會,是非常有禮貌的抗議行為,想當然沒引起太大注意。來源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是:中環工會當晚退出抗議行動,理由是當初被惡性強制資遣的工會人員(真恐怖!!)已經復工了。來源

2012-06-27
全國關廠工人連線 Joined Facebook(我承認這一行是來亂的)

2012-08-06 ~ 2012-08-10
還是勞委會夜宿,第二波抗議行動。
於 8/10 當晚佔據台北車站第四月台8~12節車廂。邊抗議還邊發道歉傳單,真的是非常有禮貌。來源

2012-09-10
全國工人連線聯合普渡:大出山來源
恩,其實工人的抗議是很熱情奔放的。

2012-09-27
勞委會主委王如玄下台,是因為堅持外勞薪資不能脫鉤被大老板們請下台的,跟這群老人無關。

2012-12-24
關廠工人「報佳音」,預告第三波抗議行動,將在跨年夜癱瘓台北捷運。

2012-12-30
【全關連「總道歉」】,由於預告癱瘓台北捷運引來大批急著看跨年煙火的民眾反彈,抗議行動改為一路在西門町『六步一跪』的方式向市民道歉(跪的不是老人家就是熱血青年),另一路直奔總統府靜坐來源參加跨年活動的民眾們對此修正路線感到欣慰

2013-01-19
勞工自救119大遊行,主要訴求是勞保年金的部分,關廠工人們只是到場聲援。

2013-02-06
關廠工人再次臥軌。不意外的再次引來圍觀民眾達伐影片。我覺得以後台北車站應該會有標語寫著:『關廠工人與XX不得進入』。

前勞委會主委王如玄表示如果這次開了先例將會有以下結果來源
  • 有的已經還了,如果不向其他人追討說不過去。(P.S. 真是好理由耶!)
  • 後續還有不少也是雇主積欠資遣費和退休金的案子,會因此有連帶效應。(P.S. 到底台灣的資方在勞委會的監視下過得是有多爽阿!!?)
為平衡觀點,來篇不一樣的新聞:http://udn.com/NEWS/BREAKINGNEWS/BREAKINGNEWS1/7687159.shtml(失業勞工抗爭 誤台鐵上萬旅客)


整理文就不寫太多感想了。不過,每次看到這類新聞,我都很喜歡把台北市蓋錯游泳池得花20億的新聞再拿出來說一次:http://disp.cc/b/27-3ymC (世大運花12億蓋游泳場館 蓋錯得重建)


補個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