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的勞工節遊行,巴賽隆那 |
前幾年中國的央視拍了一系列的紀錄片<<
大國崛起>>,內容提到的是近代史上,幾個國家崛起的過程。目的不由分說,當然是希望能借這些紀錄片,讓中國人開始思考「中國崛起」的可能性。
在看wiki上的簡介時,讓我注意到的是「荷蘭」這個國家,在現代人分析荷蘭崛起的過程中,認為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因為
金融和
商業方面的創新,由於這些改革,讓金錢和創業家(那個年代的創業的方向主要是海上貿易)之間的流動變得順暢,因而促起荷蘭成為當年的海上強權(還記得連台灣都曾經是荷蘭人的屬地?)
那個年代一個接著一個的新的變革,改變了人們現今生活的樣貌,而那些改革的成功,也促使人類之後不斷求新求變的強大動力。
不完美的民主
其中一個今天想談的是,號稱「人類意識形態進步的終點」和「人類統治的最終形態」的
民主制度。當然,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強調「以民為主」,以及「人人平等」的民主也許已經盡善盡美了,但從制度面來考量呢?民主真的已經完美呢嗎?
作為專制制度的後續,人類的決策模式從「個人決策」過度到大規模的「群體決策」,但相關的技術和方法卻付之闕如,因此,即便幾乎人人都認同民主的意識形態,但卻不滿意民主作為決策制度上的表現。比方說美國,第一個自由民主制的國家,當今世上第一強國,在
2012年的總統選舉時,投票率卻只有58.2%。這說明了可能有40%的人,其實不怎麼在意投票的結果,即便這個投票絕對會影響美國,甚至整個世界未來四年的走向。
對於政治的冷感已經成了民主國家間的一種趨勢,而這個趨勢的終點,將會是一種新形態的專治復辟。因此,我們絕對不能遮著眼睛說,民主制度就是人類統治的終點,它顯然還需要好好的改造一番。
民主2.0
我在兩年前因為
一場演講開始了對決策模式的改進方法有了興趣,也很有緣分的接觸到這本書<<遞進民主>>,有趣的是,這本書並不是一個生活在民主國家的人寫的,而是
王力雄,一個中國的作家,也就是
黃禍的作者。從黃禍到遞進民主,你大概也能理解這位作家的思維脈絡,大抵上是以整個國家生命延續作為考量的。
有趣的是,人大政協會期間竟然選讀這本書
連結,在一個實施思想箝制的國家裡,竟然能有正式組織將這本書列為選讀,不得不讓人猜想,這是不是又是哪些進化獨裁者的手段了。
所謂的民主2.0,或是遞進民主這本書的內容,可以概約為下列幾個面向:
- 中國現狀的問題
- 西方民主制不適合中國
- 西方民主制自身的問題
- 遞進民主制的好處
而對我來說,最合拍的就是探討西方民主制度問題的部分。
民主的技術限制
決策模式其實跟你我的生活密不可分,從個人,到家庭或是公司,社團,以至於整個社會,每進行一個動作之前,有意無意間,必定先存在「決策」的階段。一個決策至少是兩階段的過程:
- 解決方案的發想,(意見發散)
- 各種解決方案的評估與選擇,(意見收斂)
這步驟對于小規模的群體(小於5人)運作上大致可行,但當群體的規模變大,不管是「發散」階段或是「收斂」階段都會遇到實行上的問題。試想一下,當5000人按照標準會議程序開會,到了「臨時動議」那一關,會遇到什麼樣的景況?更不用說現代國家的國民大多是千萬等級的數量了。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的先祖們採取的是簡化的手法,主要有兩種方式:
- 選擇代理人,由代理人參與決策過程。
- 由專家提出數個解決方案,來限制發散的程度,最後再由投票表决。
用我們熟悉的詞彙來說,第一種方式就是「代議政治」,第二種就是「全民公投」的原型。總的來說,在<<遞進民主>>中提到的民主制的問題,多和這些簡化有關。比方說,代理人在獲得選票後,直到下次選舉之前,其地位和專制時代的當權者相去無幾。而公投的問題在於提出選項的單位通常等於執行單位,難免有球員兼裁判的問題。
而其中最核心的問題,在於「投票」這種意見收斂的模式所帶來的局限性,如果我們能發展出「投票」的替代品,那麼就相當于解決了民主制度所面對的一大部分問題。而事實上,也的確有國外的創業家開始思考,並實作出相當不錯的解決方案。之後的文章會再做介紹。
數量 v.s 向量
這本書提出一個相當有趣的說法來解釋我們剛剛提過的民主問題:
(節錄)「
取向無限豐富的個人意志不應該被當作數量對待,而應該被當作矢量。矢量除了有大小,還有方向,一般用一個帶箭頭的線段來表示...」,「矢量」就是我們的「向量」,屬於線性代數的範圍。
換句話說,現代民主的簡化,在於把矢量簡化成數量求和,這相當從空間的無限維度裡取了一個維度出來,將所有人的矢量都映射過去,將問題轉成單一維度上的數量和。在這過程中,「方向性」消失了,只剩下數量的比較。人與人之間那細膩而可貴的差異性也被粗暴的抹平,整個社會只剩下黑白兩色對立,只在意光譜的兩端。
遞進式民主
最近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刮別人鬍子前,先把自己刮乾淨」,雖然我個人並不同意這樣的要求,但王力雄很有guts的在批評之餘,還提出他對民主的建設性看法。簡單來說,就是「矢量求和」,雖然「矢量」和「求和」都是數學的東西,不過他的提案裡可是一點數學式子也沒有,他所描述的矢量求和過程,主要仰賴的是人與人之間的「
直接溝通」與「
妥協」。
相較于現代民主制約化了選擇的數量,「矢量求和」的概念仰賴于減低決策團體的一次性規模。這裡,王力雄提出的魔術數字是
17,也就是中國13億人口以17人唯一個單位,切成七千多萬的小單位,而這些小單位裏面選出的七千多萬代理人再以17為單位做切割,繼續選出新一層代理人,這樣一層一層疊乘的效果,「只」要七到八層就能涵蓋中國的所有人口。
2.0的怪怪之處
一般來說,網路上看到對2.0的質疑有兩點:
- 對「溝通」與「妥協」的可能性過度樂觀,而王力雄在書裡的回應,是以「經驗範圍」為主,大致上的意思就是一群人開會開久了,總會慢慢形成一種共識、經驗,來幫助這些人能在溝通上更有效率。(我個人是覺得有點薄弱)
- 覺得不需要三權分立,這就是對人性的過度樂觀了,我也不予置評。
其他我想再提的,還有這些部分:
以「不亂」為目的的改革
在這本書的第一篇,主要講述中國現況的章節裡,有一段的標題是<<亂不起的中國>>,我看完整本書後的感覺,這代表的是貫穿整本書的一個中心思想:「
中國不能亂」。跟我們習慣的,以人權為出發點,追求平等的民主不同,遞進民主訴求的是一種穩定的狀態,以及再導入中國的過程中,不至於造成太多的動盪。當然,這也和中國當局「維穩」的需求相吻合,因此會被人大政協拿來選讀,也不該覺得意外了。
實際運作的遞進民主是否真能達到穩定社會的目標,在現階段還是未知之數,只是在遞進民主裡強調的是直接溝通,但缺乏了投票所能提供的匿名性,這時我們也不免質疑,當胖虎和大雄「直接溝通」的時候,決策所依據的會是「理性力量」還是「物理性力量」。
總統,同時是縣長,鄉長,村長,里長
遞進民主的一個特色是,上層的單位的組成人員主要是由下層單位遴選出來,因此,在這個架構下,當你志願是當總統時,你可能得一層一層選上去。這可能會延伸出來的問題有兩個:
- 如果村民不接受這個總統的作為,把他的村代表身份給替換成另一人,那這個總統按照規則,就得放棄總統,縣長,鄉長的身份。
- 總統這場開外交會議時,下一場可能就得去審村預算。這個總統真的會整天都在開會才開得完。
當然,我們可以在代理人「升等」的時候,再安插,或是重新選出本單位的代理人,但這樣似乎又會延伸出新的問題(制度的設計真困難啊~),就先讓我們就此打住。
撇開多重代理人的問題,一般、非代理人的大眾也絕對會花比一般民主制度下的人民更多的時間,來參與政府組織的決策。當然,我個人是覺得一般民主制下的人民過得有點太爽了,但變成遞進民主裡的模樣,所有事情都是由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達成,那一天會需要開多少會?會不會排擠掉生活,工作上的時間?
結語
所以,我覺得<<遞進民主>>對我們來說,是條叉路,而不是下一條路,它基本上是由國家主義為起點,為了延續國家生命而設計出來的一種制度,跟西方民主制,歷經以人權,以及人與社會之間關係所發展出來的制度,其實有目的上的不同。不過我覺得這仍是一本值得一讀的書,除了由中國人聊中國的現況的內容,很令人玩味之外,書裡對民主制度的反思,也能讓習慣在這樣的社會裡思考的我們,從不同觀點重新思考的機會。
參考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