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民主對我們這個階段的台灣人來說,意謂著溝通和傾聽...
那天下午,順著拜年的行程到了安平的叔叔家,吁寒問暖閒話家常之際,不知道誰這麼說了:
"你們這次選舉投給了誰?"
“哎呦,在家裡不要聊政治啦,傷感情”,不知道誰這麼回著。
很熟悉的情境不是? 我想,大多數的人跟我一樣,至少曾經,對政治是反感的。 從小,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出現"民選"兩字之後,家裡就不停的上演藍綠之爭的戲碼,激情度隨著投票日期接近而加溫,老爸(通常是老爸對吧),也越來越常在客廳的沙發上過夜。即便選完了,激情褪去後,傷痕仍然深埋在兩人的關係之中。漸漸的,像是有了默契一樣,政治這兩個字,代表不問也不說。
很諷刺,對吧? 台灣人歷經了三十八年的戒嚴,好不容易在一個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地區裡面,蛻變出第一個真正的民主國家,結果,政治這件事,卻還是大家日常生活中避之唯恐不及的燙手山芋。
究竟怎麼了? 如果政治真的就只是“治理眾人的事”,那麼它的對錯,不過就是在各種政策拿捏上的差異罷了,討論它應該是接近純理性的分析和辯證,為什麼會像我們在家裡,聚會上,在一堆政論節目上看到的那樣,對話內容充滿人身攻擊和情緒性的字眼呢?
http://zh.wikipedia.org/zh-tw/%E7%85%BD%E5%8B%95
煽動是一種利用偏見、情緒、恐懼及大眾意識來增加政治權力的手段"(節錄自維基百科)
煽動不一定是壞事,端看主事者奪取政治權力的目的是什麼?上個世代為了將權力從政府的交到人民的手中,用族群(本省外省),用歷史記憶(二二八)煽動台灣的人民起身奪取政權。接著,時代變了,台灣也經歷了兩次政黨輪替,但是對那些被煽動的人來說,他們的世界仍然停留在威權統治的時代,心中充滿著對現況的仇恨。相同的故事也發生在藍營的鐵票區,看了北韓人民被洗腦的故事後(http://dprk-cn.com/history/jong-il/) ,你們難道沒有對當年我們小學課本裡頭的那些所謂民族偉人的故事,感到一絲一毫的懷疑?當候選人還在擁抱這些獨裁者的神主牌時(http://www.youtube.com/watch?v=uXukB5IG11w) ,你們難道沒有一種被小看的感覺?
現在的台灣,權力已經在人民手上,我們需要的是理性的對話和前瞻性的政策。而情緒性的發言,除了煽動缺乏立場的中間選民以外,對政策性的討論並無助益。另外在這次選舉中,負面選舉的動作比之前少的多,是令人開心的事情,這樣的改變,除了候選人本身的自律之外,我想,競選團隊觀察到選民素質的進步,是最大的主因。
那麼,下個階段呢?我想,有些功課我們可以開始作:
- 如果你心裡頭有著既定的政治立場,那麼請你試著在你反對的候選人提出的政策裡頭,去尋找可取之處。相同的,也請你在你支持的候選人所提出的政策裡頭,去挑剔些毛病出來。在這次的大選中,兩組總統候選人的得票率都在50%上下,換句話說,支持他們和反對他們的人剛好是一半一半。我想,在他們的政策裡頭找出珍珠或是挑出毛病都不是難事。(http://www.cepd.gov.tw/m1.aspx?sNo=0015942)(http://10.iing.tw/)
- 如果你本身沒有政治立場,並且覺得檯面上的候選人每個都十惡不赦,那麼,你可以開始練習在新聞中,挑出問號來。例如,究竟蔡英文在宇昌案中,是像經建會主委暗示的那樣,利用國家資源開自己的公司,還是像學者群所說的那樣,是個義無返顧的國家英雄。這個問題的答案只有蔡英文自己知道,而且她沒辦法把自己的心掏出來給你看,那麼,這新聞就值得一個問號(你有發現政府調查宇昌案的腳步已經停下來了嗎?)。另一方面,究竟馬英九有沒有利用國安局在監視在野的候選人,看了壹週刊你就會發現,並沒有直接證據指出馬英九或是他的競選團隊真的有取得,或是利用這些資料,所以,這個新聞也只是臆測之詞,一樣值個問號。“謠言止於智者”,並不是說智者完全不相信新聞上的東西,而是在沒有直接證據的時候,拒絕讓自己受到新聞暗示的影響。
- 如果你沒有政治立場,而且找不到關心政治的理由。那麼,妳可以抽空到二二八紀念館看看。不是要你去看撕裂族群的東西,而是要你看看,當國家的權力太大,人民沒有聲音的時候,你的生活會變得多麼的可怕。那麼之後,也許你會願意跟我一起,加入監督政府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