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17日 星期日

<選臺北,2014> 連勝文,科文哲,馮光遠 (二,08/17)

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這就是策略思維

最近拜讀『最後一場由上至下的選戰』,美國人將選舉策略的主軸概括地分成兩種路線:
  • 由上而下:初始的參與者是利益團體、遊說勢力,然後利用大量的銀彈促成的傳統媒體上的廣告攻勢抬升人氣。
  • 由下而上:初始的參與者是一般民眾,由於網路媒體的低成本讓這種策略成為可能。
簡單來說,我的理解是,由下而上的策略可以約化為「只」透過網路競選的策略。為什麼?因為成本相對於傳統媒體來說,低很多。

在台灣,經歷過2012總統選舉的,一定有聽過「三隻小豬」。這是由蔡英文陣營所提出的口號,這就是最經典的「由下而上」策略。銀彈缺乏的陣營採用這種策略是「不得不」,而馬英九陣營也在稍後推出的小額捐款文宣,對銀彈充足的他們來說,這只是一種「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的防禦性措施罷了。

這次的臺北市長選舉也能觀察到同樣的路線之別,「無黨籍」的柯文哲和「當然無黨籍」的馮光遠只能透過網路的方式競選,也宣傳了他們小額捐款的需求。所有的影片,文宣全都在網路上,而網路企及不到的地方就靠雙腳走踏一步步踩過去。

而連勝文至少已經在西門町鬧區買了一個大樓旁的廣告,也買了數個雜誌的廣告,至今網路上仍找不到他們關於小額捐款的廣告(如果有也太假掰了XD)。印象中,沈富雄貌似也買了公車廣告。

為什麼要提這個東西,前幾年在吵國民黨千億黨產的時候,所有綠營的人都覺得在大量銀彈的攻勢下,未來「非國民黨」的團體將再無勝選的可能。但實際上2012年蔡英文陣營靠著「由下而上」打出了一場漂亮的選戰,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趨勢是,傳統的政治團體將會沒落,取而代之的將會是懂得利用網路的人,金錢將不再是唯一制勝因素。

來回顧一下這段時間各陣營的策略表現吧。

連勝文
這段時間裡,連營最大的敗筆,就是一個關於悠遊卡的競選廣告,但由於民眾反應不佳(品質也實在有差),連營急忙切割,姿態實在不太好看,不過也因此成功博得不少版面,我覺得算是有利有弊。另一支後來的廣告品質就好多了。

而延攬大砲蔡正元當總幹事,也意味著烏賊戰術的開始。這段時間裡,雙方人馬你來我往好不熱鬧。整體上來說,轉成烏賊戰術對連勝文來說是有利的,畢竟支持柯文哲的選民對於選舉的品質要求較高,不會樂見柯文哲下去玩這場抹黑大戰。另一方面來說,柯營也不可能完全不回應,總之就是左右為難。

除了抹黑,還要抹綠,然後還要保持連勝文乾乾淨淨的形象,這樣的策略,是不是和馬英九如出一轍?我對連勝文這段時間的選戰操作持相當正面的評價。在臺北,這樣選就對了。

未來策略路線的延續會有兩個重點,也就是
  • 蔡正元代表的烏賊戰術
  • 繼續打造連勝文清新、年輕、有能力的形象

柯文哲
這段時間,柯文哲老婆版面搏比較兇,我猜這可能是參考阿扁年代關於吳淑珍的操作方式。而連營不把蔡依姍端出來的原因,我覺得相較于周美青,吳淑珍,柯妻來說,她除了漂亮之外,沒別的加分的地方。

一個有趣的動作是,柯營在前幾天宣布將會在11月投票前公佈市府團隊名單,這絕對是連營不敢做,也不能模仿的一步,因為傳統的政治勢力的「官」是一種酬庸,根據選前出力的多少,來分配獎賞。如果在選前就公佈的話,能得到的助力就少了,也容易起內鬨。我覺得這步非常棒,也非常出人意料。如果我是連勝文,柯文哲的這一步我只能裝傻當作沒看見,然後祈禱記者不要問相關的問題XD。

其他的部分就是烏賊戰了,也就不列入討論。柯文哲的勝選方程式,端看他能多快擺脫烏賊戰法的糾纏。

至於柯自己對選情樂不樂觀,我想是肯定不樂觀的。雖然網路上柯文哲的聲勢浩大,民調也高,但是台北市實際能投票的卻不是那些人,民調時也不會驗戶口名簿對吧。柯要能贏,得要柯非常非常好,「同時」連非常非常爛。注意,是「同時」喔。而現在連只是普普通通,不怎麼好而已,遠遠不到爛,所以,我覺得目前連的勝選機會大很多,畢竟是臺北嘛。

馮光遠
馮老前幾天辦了募款餐會,也得到許多藝文界的支持。老實說不知道該說什麼,馮老的問題不在策略,而在於他根本就還沒進到遊戲裡面,辛苦了~

2014年8月5日 星期二

<選臺北,2014> 連勝文、柯文哲、沈富雄、馮光遠(ㄧ,08/05)

對!這是一篇鍵盤專家文,還打算寫成系列文。內容主要會是我的觀察,以及評分各個陣營的選戰策略,目的是希望在選舉結果出來後,能有個postmorten的依據。順帶一提,這串名字的順序就是我心中目前的勝選機率的排序,大家可以參考看看。

這場選戰,依然是高牆對雞蛋


戰區
這段期間的戰區當然就是高雄的氣爆事件,發生在外地的負面事件,對於所有候選人來說,都應該是一付可以好好發揮的牌。如果是發生在本地的(比方說貓纜倒塌,或是圓圓暴斃),那對連來說壓力就會非常的大。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戰區就是維基百科,除了馮光遠以外,其他三個候選人都在wiki上po政見:
不過,我不覺得有太多臺北人會真的認真去看,維基百科上的政策頂多是防守動作。


連勝文
關於氣爆事件,連陣營處理的方式是停止競選活動三天,並捐十萬,我是覺得沒什麼不妥,但是媒體打連的力道相當強,由此可以觀察的東西是,連勝文的家產讓他「創業」無後顧之憂,但那龐大的家產同時也成為媒體大做文章的目標,算是連的包袱。如果直到明天,競選團隊仍然不能擺脫媒體對捐款金額的追逐,那這效率就差了。(趕快丟些新東西讓媒體追啊,太傻了)

簡單來說,連勝文一定會被這招打的,連陣營一定得為這個做好準備,不能只是乖乖捐錢而已。

不過相對來說,其他陣營打連的權貴背景,是不是能對選情有幫助呢?這點我是存疑,因為很明顯的,連陣營所專注的族群,絕對不是會對權貴有反感的網路、學生族群,因此這次事件對連的傷害,我覺得很微不足道。

這也是為什麼我對蔡正元出任連的選舉總幹事,保持正面的態度,他也是我覺得連陣營目前最需要補足的戰力。順帶一提,政客壇中我覺得最能和蔡正元對尬的就是王世堅了,可惜其他三個陣營補上王世堅我覺得都是扣分。

連勝文,繼續防守吧,你龐大的身軀就是為之而生的啊,稱霸籃板的人才能稱霸球場!另外,我也很好奇連勝丼的粉絲人數有沒有機會超越本尊。


柯文哲
氣爆事件柯陣營的表現中規中矩,沒什麼亮點,除了穩住基本盤以外(柯的基本盤不大,而且很游離,跟柯的人格特質有關,他就是個沒辦法讓人喜歡的人),沒有加分的部分。

姚立明教授出任總幹事,這對年輕族群來說可能是加分,但對比較有黨派意識的中老年人來說,這動作絕對是扣分。要看姚老師未來三個月如何和柯陣營合作,塑造出在野大聯盟的氛圍。

簡單來說,柯文哲是靠民怨而起的,而目前走的路線和當年的陳水扁接近,但是當年陳的競選團隊這麼強,也只衝到四成選票。臺北的選民結構這幾年變化不大(現在老人家都活超久)柯要贏,目前看來還需要奇蹟。


沈富雄
我一直覺得他是藍營派出來吸柯文哲的票的,理由:
  • 同俱醫生背景
  • 有在野黨資歷
  • 長得也像,氣質也接近
  • 這點只是猜的,沒啥根據,也能從反面解釋:從google news查沈富雄,最近五天自由時報只報了一篇,聯合報系報了四篇。
  • 他出來,除了吸柯文哲的票,對連勝文沒有影響。
不過猜人居心這種事沒啥意義,重點是他應該快退了,兩個禮拜內吧。


馮光遠
唯一不需要發言人和總幹事的候選人就是他了,他自己一個人就可以打趴其他三個,還綽綽有餘。老馮缺的不是別的,而是各方勢力的支持。雖然跟沈富雄一樣墊底,但是我覺得他會參選到底。

每次看到馮光遠酸其他候選人,就會失聲笑出來,不失為人生一大樂事。有點好奇的是,在民主社會裡,有多少媒體人參選地方首長而當選的例子?

目前的敗筆就是媒體專注在馮光遠酸人的話,但是卻沒有聚焦在他政策,以及敢於對多項議題表態的勇氣。這樣的老馮在螢光幕上,呈現出來的就只是一個名嘴的樣子,失敗失敗。

馮光遠該如何加深他的亮點,會是未來他能帶出多少影響力的關鍵(hmm,說了等於沒說)

2014年8月4日 星期一

<生命中的美好缺憾> 終點前的燦爛

柬埔寨,2012
如果說在「一公升的眼淚」裏,用一個人的死亡換來了一公升的眼淚,那這部電影裡的兩個癌症病友,至少應該值兩公升。如果用「兩公升的眼淚」當片名,也許能更火紅也說不定。

延伸題:如果搞的癌症病友的五角戀情,就能湊齊「五公升的眼淚」了,今年不是五倍嗎?

但偏偏片商挑了「生命中的美好缺憾」這種超假掰文青才會愛的怪片名,讓我一直以為這是一部步調緩慢,矯情做作,關鍵時刻全體演員會大拜拜似的集體哭泣的狗血電影。想不到,結果大出我意料之外(常有的事)

整部電影節奏輕快,雖然癌症是主題之一,但那只是為了讓相愛的時刻更加寶貴。一閃即逝的火花更顯燦爛,不是嗎?(假掰ing)。片中對於死亡的恐懼,以及癌症帶來的痛苦都只有輕輕帶過,更多的橋段著重于少男少女間那初萌的情意,它們如此耀眼,即便死亡的陰影若即若離。

我覺得,認真愛過的人都懂,一個人在一段刻骨銘心的感情之中,會跟著愛的成長與消滅而生死過一回。愛和死亡是人的生命中的兩大謎題,也是最珍貴的禮物。它們是一體的兩面,而痛苦正是他們的共同特質。Pain demands to be felt(痛苦需要被感受), 為什麼?我猜,那是因為生命的意義就在其中。

2014年7月22日 星期二

<飆客找麻煩,Hit and Run> 一段情話,適合早上起床後的兩人

颱風天你懂得
電影本身沒太多好說的,只是一部節奏輕快的公路追逐搞笑片,但是片頭一段男主角對女主角說的情話,卻是整個讓我印象深刻。

我很認真的好嗎,拜託妳可不可以認真一點?
I'm being serious though. Will you please concentrate?
「好啦好啦」女生回
Yes. Okay.
要開始了哦
That's it.
先深呼吸三次
Take three deep breaths.
(女深呼吸ing)
(INHALING)
妳唯一需要注意的時刻
This is the only moment you need to be worried about.
不是昨天
There's no yesterday. 
不是明天 
There's no tomorrow.
而是現在
There's just right now.
妳從未曾錯失過任何東西 
You're not late for anything.
而妳也將不會錯過任何東西
And you're not gonna miss anything.
妳所待的地方,就是妳該待的地方 
You're exactly where you're supposed to be.
妳現在的樣子,就是妳該有的樣子
And you're exactly who you're supposed to be.
妳是絕對的完美  
You're absolutely perfect.
而不論今天將發生什麼
And whatever happens today
那都是命中註定的
is exactly what's supposed to happen.
如果妳願意的話 
And if you want
我願意和妳相守在生命裡的每一刻,直到老死
I'll spend every moment with you for the rest of your life.
「是的,我願意」女生回
Okay, I want.
今天,妳將會有個美好的一天。 
You're gonna have a wonderful day today.
妳不需要擔心任何事情
You don't have to be nervous about anything.
「好的,我不會」女生回
Okay, I'm not.
妳保證?
You promise?
「當然。謝了,我的夥伴」女生回
Yeah. Thanks, buddy.
(兩人喇舌ing) 

最後,附上畫質很差的電影片段。在我心中,這段堪比星爺在<大話西遊>裡的「愛你一萬年」。記得每天早上對她說一次,讓她永遠水噹噹~


2014年7月20日 星期日

<推手,Pushing Hands> 太極大師人間路,人間處處是推手

出手比中指才是王道!
『什麼是推手?』
『推手是一種雙人太極拳對練,練習保持自己的平衡,同時讓對方失去平衡。』
『好像婚姻關係……』
李安的電影似乎有個模式,一開頭總是演員們一鏡到底,一連串的動作,但在數分鐘的橋段中,彼此間卻一句對話也沒有。之前看飲食男女也是同樣的戲碼:郎雄一開頭也是一個勁兒的在廚房裡忙進忙出了好一陣子,開飯了以後,桌間卻瀰漫著父女四人連一句話也說不完的尷尬。

有時候,我會覺得這真的是李安早期電影的精華。對電影來說,最純粹的表現方式就是單純的畫面,好的導演單靠幾個鏡頭,演員幾個簡單的動作就能呈現出想要的效果,在這些畫面裡,有時候你會挑剔到連話語,音樂都不希望出現。因為強烈的覺得,單單畫面就足以說明一切。

「推手」裡,郎雄飾演的是一個太極拳大師,到美國找獨子依親,並和他的洋人媳婦在一個屋簷下長時間生活。這樣的設定,註定了電影裡必定存在著這些要素,好猜到都要洒狗血了。
  • 中西文化的對立
  • 世代差距的對立
  • 夫妻失和
  • 老來發春(看了兩部郎雄和李安合體的電影,這好像是必有的橋段)
而李安的「推手」裡,前幾分鐘就把戲裡大半該說的都表現的差不多了,而且郎雄還抽空打了一段拳,你說神不神?

李安的電影裡,沒說的,沒做的,才是導演想表達的部分,比方說這是其中一個橋段:
朱曉生和老婆小吵了一下之後,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便回房間躺在床上,當老婆掙扎著從電腦前回到房間,看到全裸的老公(戲裡當然是蓋著棉被),問也沒問就躺下, 側向另一邊睡著了。鏡頭暗掉的前一刻,只見朱曉生臉上漸漸浮現錯愕的表情...
用假掰的講法來說,這種表現方式叫做「相當含蓄」。我是覺得這個中國畫裡的「留白」一樣,是一種意境的表現,有意無意,一念之間。

描述太極推手的那段台詞,出現在電影的三分之二處,也是看到這邊,你才會拍案驚覺,原來這部戲裡的推手,不止在拳腳之間,也存在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哲學上。有時候,稍退一步,便處處圓融。這也是為什麼到了最後,即便兒子換了大房子,媳婦也能慢慢的能理解而接受公公的存在,但是郎雄依然堅持,在中國城附近租了房子,一個人住。

最後的最後,郎雄問陳太太下午有沒有空,畫面就在這裡暗下。兩個老人準備要推(我說的是手)了,而一切也就凝在這不言中。

李安不在電影裡說教的,他高的地方在於,你會自動自發的朝著他手指的地方前進,在這部電影裡,他用「推手」包裝了他想要說的東西,而你,也得到最後,才能「意會」到他所想表達的。

李安到底想說啥?我只能說,一切盡在不言中,說了就low了,而這就是李安風格。

2014年7月17日 星期四

<民主2.0,向量民主> 是叉路,還是下一條路?

2014年的勞工節遊行,巴賽隆那

前幾年中國的央視拍了一系列的紀錄片<<大國崛起>>,內容提到的是近代史上,幾個國家崛起的過程。目的不由分說,當然是希望能借這些紀錄片,讓中國人開始思考「中國崛起」的可能性。

在看wiki上的簡介時,讓我注意到的是「荷蘭」這個國家,在現代人分析荷蘭崛起的過程中,認為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因為金融商業方面的創新,由於這些改革,讓金錢和創業家(那個年代的創業的方向主要是海上貿易)之間的流動變得順暢,因而促起荷蘭成為當年的海上強權(還記得連台灣都曾經是荷蘭人的屬地?)

那個年代一個接著一個的新的變革,改變了人們現今生活的樣貌,而那些改革的成功,也促使人類之後不斷求新求變的強大動力。
不完美的民主
其中一個今天想談的是,號稱「人類意識形態進步的終點」和「人類統治的最終形態」的主制度。當然,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強調「以民為主」,以及「人人平等」的民主也許已經盡善盡美了,但從制度面來考量呢?民主真的已經完美呢嗎?

作為專制制度的後續,人類的決策模式從「個人決策」過度到大規模的「群體決策」,但相關的技術和方法卻付之闕如,因此,即便幾乎人人都認同民主的意識形態,但卻不滿意民主作為決策制度上的表現。比方說美國,第一個自由民主制的國家,當今世上第一強國,在2012年的總統選舉時,投票率卻只有58.2%。這說明了可能有40%的人,其實不怎麼在意投票的結果,即便這個投票絕對會影響美國,甚至整個世界未來四年的走向。

對於政治的冷感已經成了民主國家間的一種趨勢,而這個趨勢的終點,將會是一種新形態的專治復辟。因此,我們絕對不能遮著眼睛說,民主制度就是人類統治的終點,它顯然還需要好好的改造一番。
民主2.0
我在兩年前因為一場演講開始了對決策模式的改進方法有了興趣,也很有緣分的接觸到這本書<<遞進民主>>,有趣的是,這本書並不是一個生活在民主國家的人寫的,而是王力雄,一個中國的作家,也就是黃禍的作者。從黃禍到遞進民主,你大概也能理解這位作家的思維脈絡,大抵上是以整個國家生命延續作為考量的。

有趣的是,人大政協會期間竟然選讀這本書連結,在一個實施思想箝制的國家裡,竟然能有正式組織將這本書列為選讀,不得不讓人猜想,這是不是又是哪些進化獨裁者的手段了。

所謂的民主2.0,或是遞進民主這本書的內容,可以概約為下列幾個面向:
  • 中國現狀的問題
  • 西方民主制不適合中國
  • 西方民主制自身的問題
  • 遞進民主制的好處
而對我來說,最合拍的就是探討西方民主制度問題的部分。
民主的技術限制
決策模式其實跟你我的生活密不可分,從個人,到家庭或是公司,社團,以至於整個社會,每進行一個動作之前,有意無意間,必定先存在「決策」的階段。一個決策至少是兩階段的過程:
  • 解決方案的發想,(意見發散)
  • 各種解決方案的評估與選擇,(意見收斂)
這步驟對于小規模的群體(小於5人)運作上大致可行,但當群體的規模變大,不管是「發散」階段或是「收斂」階段都會遇到實行上的問題。試想一下,當5000人按照標準會議程序開會,到了「臨時動議」那一關,會遇到什麼樣的景況?更不用說現代國家的國民大多是千萬等級的數量了。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的先祖們採取的是簡化的手法,主要有兩種方式:
  • 選擇代理人,由代理人參與決策過程。
  • 由專家提出數個解決方案,來限制發散的程度,最後再由投票表决。
用我們熟悉的詞彙來說,第一種方式就是「代議政治」,第二種就是「全民公投」的原型。總的來說,在<<遞進民主>>中提到的民主制的問題,多和這些簡化有關。比方說,代理人在獲得選票後,直到下次選舉之前,其地位和專制時代的當權者相去無幾。而公投的問題在於提出選項的單位通常等於執行單位,難免有球員兼裁判的問題。

而其中最核心的問題,在於「投票」這種意見收斂的模式所帶來的局限性,如果我們能發展出「投票」的替代品,那麼就相當于解決了民主制度所面對的一大部分問題。而事實上,也的確有國外的創業家開始思考,並實作出相當不錯的解決方案。之後的文章會再做介紹。
數量 v.s 向量
這本書提出一個相當有趣的說法來解釋我們剛剛提過的民主問題:(節錄)取向無限豐富的個人意志不應該被當作數量對待,而應該被當作。矢量除了有大小,還有方向,一般用一個帶箭頭的線段來表示...」,「矢量」就是我們的「向量」,屬於線性代數的範圍。

換句話說,現代民主的簡化,在於把矢量簡化成數量求和,這相當從空間的無限維度裡取了一個維度出來,將所有人的矢量都映射過去,將問題轉成單一維度上的數量和。在這過程中,「方向性」消失了,只剩下數量的比較。人與人之間那細膩而可貴的差異性也被粗暴的抹平,整個社會只剩下黑白兩色對立,只在意光譜的兩端。
遞進式民主
最近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刮別人鬍子前,先把自己刮乾淨」,雖然我個人並不同意這樣的要求,但王力雄很有guts的在批評之餘,還提出他對民主的建設性看法。簡單來說,就是「矢量求和」,雖然「矢量」和「求和」都是數學的東西,不過他的提案裡可是一點數學式子也沒有,他所描述的矢量求和過程,主要仰賴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直接溝通」與「妥協」。

相較于現代民主制約化了選擇的數量,「矢量求和」的概念仰賴于減低決策團體的一次性規模。這裡,王力雄提出的魔術數字是17,也就是中國13億人口以17人唯一個單位,切成七千多萬的小單位,而這些小單位裏面選出的七千多萬代理人再以17為單位做切割,繼續選出新一層代理人,這樣一層一層疊乘的效果,「只」要七到八層就能涵蓋中國的所有人口。
2.0的怪怪之處
一般來說,網路上看到對2.0的質疑有兩點:
  • 對「溝通」與「妥協」的可能性過度樂觀,而王力雄在書裡的回應,是以「經驗範圍」為主,大致上的意思就是一群人開會開久了,總會慢慢形成一種共識、經驗,來幫助這些人能在溝通上更有效率。(我個人是覺得有點薄弱)
  • 覺得不需要三權分立,這就是對人性的過度樂觀了,我也不予置評。
其他我想再提的,還有這些部分:
以「不亂」為目的的改革
在這本書的第一篇,主要講述中國現況的章節裡,有一段的標題是<<亂不起的中國>>,我看完整本書後的感覺,這代表的是貫穿整本書的一個中心思想:「中國不能亂」。跟我們習慣的,以人權為出發點,追求平等的民主不同,遞進民主訴求的是一種穩定的狀態,以及再導入中國的過程中,不至於造成太多的動盪。當然,這也和中國當局「維穩」的需求相吻合,因此會被人大政協拿來選讀,也不該覺得意外了。

實際運作的遞進民主是否真能達到穩定社會的目標,在現階段還是未知之數,只是在遞進民主裡強調的是直接溝通,但缺乏了投票所能提供的匿名性,這時我們也不免質疑,當胖虎和大雄「直接溝通」的時候,決策所依據的會是「理性力量」還是「物理性力量」。
總統,同時是縣長,鄉長,村長,里長
遞進民主的一個特色是,上層的單位的組成人員主要是由下層單位遴選出來,因此,在這個架構下,當你志願是當總統時,你可能得一層一層選上去。這可能會延伸出來的問題有兩個:

  • 如果村民不接受這個總統的作為,把他的村代表身份給替換成另一人,那這個總統按照規則,就得放棄總統,縣長,鄉長的身份。
  • 總統這場開外交會議時,下一場可能就得去審村預算。這個總統真的會整天都在開會才開得完。
當然,我們可以在代理人「升等」的時候,再安插,或是重新選出本單位的代理人,但這樣似乎又會延伸出新的問題(制度的設計真困難啊~),就先讓我們就此打住。

撇開多重代理人的問題,一般、非代理人的大眾也絕對會花比一般民主制度下的人民更多的時間,來參與政府組織的決策。當然,我個人是覺得一般民主制下的人民過得有點太爽了,但變成遞進民主裡的模樣,所有事情都是由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達成,那一天會需要開多少會?會不會排擠掉生活,工作上的時間?
結語
所以,我覺得<<遞進民主>>對我們來說,是條叉路,而不是下一條路,它基本上是由國家主義為起點,為了延續國家生命而設計出來的一種制度,跟西方民主制,歷經以人權,以及人與社會之間關係所發展出來的制度,其實有目的上的不同。不過我覺得這仍是一本值得一讀的書,除了由中國人聊中國的現況的內容,很令人玩味之外,書裡對民主制度的反思,也能讓習慣在這樣的社會裡思考的我們,從不同觀點重新思考的機會。
參考網址



2014年7月14日 星期一

大智若愚,Nobody's Fool

紅外線的effect還不錯!
在網路上,用中文查找這部電影時,Google一定會先提供你另一部更為新奇、出色而且有名的「大智若魚」(Big Fish)。相較之下,這部電影真的是相當平淡,有的就只是一個純樸小鎮,幾個跟你我一樣普通的角色,穿插著一段段短短的,和你我日常生活相去不遠的劇情。

你我的倔強
當心情隨著平淡的劇情沈澱,且慢慢融入小鎮不疾不徐的步調之際,我也注意到了男主角那倔強,不由分說的樣子。其實,我覺得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這樣的一面,而Paul Newman輕描淡寫的演出,讓那種屬於每個人的,那外強內柔的模樣,更具說服力。

「我知道我做錯了,但是我一點也不覺得自己需要向你解釋。」
「我知道我做錯了,而且如果你問我為什麼,我其實也不知道」

命運之神並沒有因為主角的老邁,以及受傷的膝蓋而變得寬容,但那動人的倔強依舊,就像那雙困在雪裡,不停掙扎著前進的腿一樣,這似乎象徵著我們也在生活中,不停地掙扎。

我喜歡畫面裡,平淡的生活中,有著如此耀眼的反抗姿態,而導演就像是要頒獎似的,讓主角倔強的模樣,兀自在平淡的劇情中閃閃發光。

把心靈,當成植物對待
圍繞在主角周圍的,是一群不怎麼可靠的人,而他們在無意識間,全都被主角的某些特質吸引著。隨著劇情,在這群人裡面所營造出來的氣氛,是非常動人的。而除了動人之外,我更深刻地體悟,是人與人之間的植物性。

相較于植物性,所謂的動物性,指的是即時的,立即反應的模式,這也是講求效率的現代社會主要訴求的性質。而植物性,只的就是需要積累,也需要時間反應的模式。

我覺得不管我們的心靈,或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同時存在著這兩種模式,而這部電影給我的啟發是,在一切都變得越來越快的這個年代,我們別忘了,不管是心靈,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還存在著另一種不一樣,需要時間栽培,需要澆水灌溉的部分。

2014年7月11日 星期五

金盞花大酒店, The Best Exotic Marigold Hotel

嘿嘿,什麼都看不出來吧?

衝著M夫人的就借了這片,果然一點也不雷。裏頭描述了一群英國老人到印度尋找完美退休生活的故事。相對于年輕人,老人是比較害怕變化的一群(尤其是英國老人),而把一群英國老人,放到一個正在蓬勃發展,而且相當與眾不同的國家。老實說,這樣的設定真是令人莞爾。

老人與新興國家
為什麼會有金盞花大酒店呢?因為片中汲汲于創業的年輕老闆把「老人」,這個被已開發國家視為「問題」的族群,當成一個市場來經營。而戲裡的這群老人演起來可一點也不沈悶,導演顯然覺得:「老了」不是問題,「不動」才是問題。裏頭的角色沒一個是把金盞花大酒店當養老院在住的,而我也跟著這群活跳跳的老人家,把Jaipur這個印度城市扎扎實實的看了一回。

印度哲學
「Everything will be all right in the end. If it's not all right, it is not yet the end」用中文來解釋的話,大概就是:「船到橋頭自然直,如果不直,那就是還沒到橋頭」,裏頭透露出很典型的印度生活哲學,這也和另一段戲中對白提到的相呼應:「印度人覺得生命的權利不在自己身上,而是上天所給予的」,所以戲裡的印度人大多總是安於貧窮,安於苦難,和遠道而來的英國老人形成強烈的對比。

最後,我又想起了之前聽到的,關於印度靈修的四句話:
  • 無論你遇見誰,他都是對的人。
  • 無論發生什麼事,那都是唯一會發生的事。
  • 不管事情開始於哪個時刻,都是對的時刻。
  • 已經結束的,已經結束了。

2014年7月3日 星期四

飲食男女,Eat Drink Man Woman

在新北投圖書館借的片子,好懷念郎雄爺爺啊~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

時隔二十年後再看這片,一來驚訝於這二十年來,臺北的變與不變。二來是這幾年,身邊的人來來去去,讓我更能對戲裡,那種探討家庭為何存在的理性部分,有不同的感受。

家庭價值
開頭,郎雄在廚房裡忙的活兒,而三個女兒們,各有各的工,也各有各的心事。有趣的是,雖然是住在同一個屋簷下,但在豐盛晚餐旁的四人,卻少有對話,即便好不容易有人吐了一句,也會立刻被另一人打斷。這樣的氛圍,不存在對話的空間,也讓我不禁懷疑,這樣的家,還成嗎?然而沒說出口的,最揪心

隨著時間不斷的向前,我們可以發現,鏡頭下每個人值得述說的故事,值得傾訴的心情,都發生在家的外頭。唯一像家的畫面,就是每個禮拜天的晚餐。沒有任何一個角色的重心,是在家裡面。這就好像現代社會裡的小家庭一樣,家,只是個我們行禮如儀,聚聚的地方。

從個人再出發
到了最後,一路順風,大女兒和小女兒都嫁了,老爸也有了去向,而唯一還能維繫這個家的樣子的,禮拜天的晚餐也取消了。但意外的是,畫面裡,家的味道回來了。為什麼?我想是因為每個人都找到了對待自己最適合的方式。因此即便大家不住一起,但是心開了,開場那團悶著、鎖死的結,也跟著開了,於是分開的這群人,反而開始有一家人的感覺。

很舒服的一部電影,但是戲裡好幾個急轉直下的點,都讓人不禁懷疑,這真的是在二十年前那個保守台灣拍出來的片子嗎?最後一段戲裡,郎雄和吳倩蓮的演出雖然平靜,但卻餘韻不絕。